來源:新周口客戶端
2020-04-20
周口日報·新周口客戶端記者 張猛 通訊員 胡新生
隨著疫情形勢的逐漸好轉,西華縣紅花鎮龍池頭村“休閑”了幾個月的文化廣場,逐漸“蘇醒”活躍起來,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三五成群地往村文化廣場匯集,不大一會兒,廣場上人頭攢動,隨著激情歡快的音樂響起,廣場中央興趣盎然的大媽們跳起來廣場舞,天資活潑的幾個兒童,也跟隨著大人們扭起小身板;健身器材區,村民有的拉伸上肢、有的扭動腰板、還有的在盤單雙杠,整個廣場熱鬧非凡。
“俺村文化廣場每天晚上可熱鬧了,現在是農閑、天氣又不太冷,來這鍛煉的人特別多,附近幾個村的村民也到這跳廣場舞、作健身操,俺覺得居住在農村和城市沒啥不一樣?!币晃惶鴱V場舞的中年婦女樂呵呵地說。
近年來,西華縣堅持以“文化為民、文化惠民”的方針,按照“重心下移、服務基層、資源共享”根本宗旨,全力推進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了縣域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形成了以杜崗會師紀念館、五七干校、“三崗”根據地等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以女媧城、盤古寨等為代表的盤古女媧創世文化,以中華名吃——逍遙胡辣湯為代表的飲食文化,以黃橋萬畝桃園、東王營玉桂葡萄園為代表的生態鄉村游文化,以址坊鎮雞毛人逗蟾舞、聶堆鎮二夾弦等為代表的非遺傳統文化,彰顯了西華文化特色的底蘊和“文化地標”,成為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品牌。
“我們連年舉辦桃花節,尤其是近兩年,以‘賞萬畝桃花、品逍遙御湯、嘗西華特產、交吉祥好運’為主題,把萬畝桃園與逍遙胡辣湯飲食相結合,促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著力使厚重的生態旅游文化資源向經濟資源優勢轉變,全鄉僅桃經濟收入可上億元?!秉S橋鄉黨委書記楊霞如是說。
文化繁榮的背后是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幾年來,西華在財力困難的情況下,先后投入資金5.3億多元,加大了對縣城區的公園游園、圖書館、文化館,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力度,并配足配齊相關休閑娛樂等設施。同時,引導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廣大群眾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形成了全社會關注支持公共文化發展的良好局面。
西華縣在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建設中,在縣城建立文化館、圖書館總管和文化藝術活動中心,在鄉鎮、辦事處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文化館、圖書館分館,在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基層服務點,推進區域內文化藝術資源和公共圖書資源共建共享和一體化服務,形成了縣、鄉、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真正打通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最后一公里。
文化的繁榮發展也讓基層群眾文化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形成了“六大”特色群眾性文化活動和“五項”賽事,即:老區心網一點通娛樂平臺,歡樂西華、魅力媧城系列廣場文化活動,全民娛樂文化活動,百車千場文化服務進農家活動,歡樂過大年全民大聯歡鄉村春晚活動,元宵節民間藝術大賽活動;西華縣少兒經典誦讀大賽、嗩吶大賽、民間藝術大賽、全民健康舞大賽、戲曲大賽。這些豐富多彩、健康向上文化活動和賽事已成常態,不僅豐富了群眾業余文化生活,凈化了人們的心靈,也滋養了基層人民群眾的精氣神。
在文化的滋養下,西華農業興了,鄉村美了,農民富了,好人好事多了,鄉風陋習少了,干事創業的多了,游手好閑的少了,涌現出了一批孝老愛親等先進典型和道德模范。兩年來,西華縣表彰“三好兩戶”數百名、最美西華人十多名。 文化的熏陶也讓貧困群眾樹立了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他們枳極發展特色種植、養植業,或外出務工、經商創業就業,找到致富路子,拓寬家庭增收渠道,實現了長期穩定脫貧,共同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寬廣。
西華縣委書記林鴻嘉表示,將繼續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堅持“文化引領發展,文化服務人民”理念,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厚植鄉村文化底蘊,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支柱,進一步激發全縣廣大干群干事創業的激情和活力,正真讓文化“軟實力”成為鄉村振興的“硬支撐”,奮力書寫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西華答卷”。
[責任編輯:牛勇威]
中華龍都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