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周口日報
2020-11-09
記者 徐松 通訊員 李濤
2020年2月26日,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秘書處、國家衛健委體改司副司長莊寧為組長的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工作指導組,在河南省疫情防控指導組專家的陪同下,深入鄲城縣調研指導疫情防控措施落實和縣域醫改工作。市委書記劉繼標、市長丁福浩、副市長秦勝軍和市直有關部門及鄲城縣黨政主要負責同志等參加。
2019年10月12日,國家衛健委宣傳司司長宋樹立、健康促進處處長王冀一行,到河南調研指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鄲城縣衛健委黨組書記、主任付登霄參加,并作工作匯報。
2019年9月29日,國家衛健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江蒙喜一行到鄲城縣調研醫共體建設工作,并評價:“鄲城醫共體建設源于脫貧攻堅,助力了脫貧攻堅。”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鄲城縣委書記羅文閣等縣領導同志參加調研。
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趙素萍一行到鄲城縣調研指導脫貧攻堅及醫共體建設工作。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鄲城縣委書記羅文閣等參加調研。
2019年12月26日,副省長戴柏華一行到鄲城縣調研指導醫共體建設工作。
省衛健委黨組書記、主任闞全程,省委改革辦副主任王旭、督察處長田克貞等在鄲城縣調研指導醫共體建設工作。
2020年9月23日,河南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全省“決戰脫貧攻堅 決勝全面小康”系列新聞發布會之“健康扶貧”專場。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鄲城縣委書記羅文閣應邀參會,重點介紹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助推健康扶貧提質增效的“鄲城經驗”。
2019年7月3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河南省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專題新聞發布會,重點推介鄲城縣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典型經驗。省衛健委黨組書記、主任闞全程表示,河南省將大力推廣鄲城等地探索形成的經驗做法。
2019年12月9日至11日,第五屆醫共體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峰會暨鄲城醫共體建設經驗交流會在鄲城召開。全國各省市醫共體試點縣區的500余名代表齊聚鄲城,分享交流醫共體建設經驗,共商健康中國建設之道。
2018年10月10日,周口市健康扶貧三年攻堅暨健康扶貧規范化標準化制度化建設現場會在鄲城縣召開。
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鄲城縣委書記羅文閣,縣長李全林堅持一線指戰,多次在一線調研指導醫共體建設工作。
市長丁福浩到鄲城縣調研指導醫共體建設工作。
市委書記劉繼標到鄲城縣調研指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健康扶貧中最難啃的“硬骨頭”。近年來,鄲城縣在深入推進健康扶貧工作中,探索出了以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為抓手,統籌整合縣域衛生健康資源,打通縣鄉村醫療衛生專業人才流通環節,全面助力脫貧攻堅的新路子,取得顯著成效,并榮獲2020年河南省脫貧攻堅獎創新獎。
鄲城縣衛健委黨組書記、主任付登霄和全省獲獎者受到了省委書記王國生、省長尹弘親切接見。副省長戴柏華、武國定曾對鄲城醫共體建設經驗分別作出批示。武國定在批示中指出:“鄲城縣有效破解農村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難題,探索出貧困地區健康扶貧的新路子。”
2019年,鄲城縣被國務院表彰為公立醫院改革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單位,分別在全省衛生健康大會和健康扶貧會議上作典型發言,兩次在省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經驗。對此,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等媒體進行了深度報道。
今年4月21日,《光明日報》頭版以《以縣域醫共體助推脫貧攻堅》為題,深度報道“鄲城經驗”。
從名不見經傳的豫東小城、國家級貧困縣,到名揚全國的健康扶貧“鄲城經驗”,鄲城成功的秘訣是什么?
“鄲城醫共體建設源于脫貧攻堅,助力了脫貧攻堅。”國家衛健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江蒙喜調研后評價。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我們圍繞‘看起病、看好病、少生病’目標,以醫共體建設為抓手,推動縣域綜合醫療服務能力提升,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夯實了基礎。”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鄲城縣委書記羅文閣說。
“我們念好治、管、防‘三字訣’,打好減存量、控增量、保長效組合拳,健康扶貧工作取得明顯成效。”鄲城縣長李全林欣慰地說。
突出“治”字減存量,破解群眾看病難題
補齊鄉村短板,讓群眾有地方治病。鄲城縣在醫共體建設之前,鄉村兩級醫療設施欠缺,衛生人才匱乏,服務能力偏低,群眾看病就醫比較困難。對此,該縣認真貫徹醫改要求,整合資源,組建4個醫療健康服務集團,推動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融合聯動發展,同時投資10多億元,加強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規范化、標準化建設,推動由縣級強到縣域強,基本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
推動資源下沉,讓群眾就近治病。該縣采取管理、技術、專家“三下沉”,推進服務、效率、質量“三提升”,下派315名專家到鄉鎮衛生院,忙時坐診,閑時帶教;加強鄉村全科醫生培養,實行專科共建、科室融合,提升鄉鎮衛生院服務能力和技術水平,讓群眾在鄉村就能享受到縣級的優質服務;推動“互聯網+醫療健康”,投資3500萬元建成全民健康信息服務平臺,逐步構建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
2019年全縣鄉鎮衛生院門急診人次同比提高96.4%,村級門診人次同比提高24.1%,縣域就診率達90.5%,其中貧困人口縣域就診率達96.1%。
建立保障體系,讓群眾治得起病。實施“三保險兩救助一免除”,對“30種大病”患者常規治療合規醫療費用自付部分政府兜底。縣財政拿出專項資金,確保貧困群眾在縣域內定點醫療機構住院治療報銷比例達90%。同時,該縣實施“先診療、后付費”,落實分級診療制度,實行按病種付費,群眾就醫成本得到有效控制。2019年,全縣住院患者次均費用同比下降7.4%。
緊盯“管”字控增量,阻斷因病返貧路徑
動態管理,精準施策。鄲城縣將因病致貧返貧人口全部納入健康扶貧動態管理系統,建立“一核實三監測五精準”健康扶貧動態監測與救助監測機制,實行精準動態管理。加強對“三類人群”(未脫貧戶、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等重點群體的分類監測和精細管理,對未脫貧戶主要監測健康扶貧政策落實情況,重點解決因病致貧問題;對脫貧不穩定戶主要監測健康狀況,防止因病返貧;對邊緣易致貧戶主要監測其收入、醫療費用支出變化情況,防止因病致貧。同時,堅守基本醫療“六個清零”底線任務,建立“三級四檔”醫保扶貧臺賬,動態監測健康扶貧各項政策落實情況,推動責任、政策、工作“三落實”,確保健康扶貧政策到戶到人。
慢病管理,減輕負擔。該縣改革慢病管理流程,把30種特殊慢病下放鄉鎮衛生院管理,為每個慢病患者確定一名家庭醫生,定期上門開展健康檢查、用藥指導,需要轉診的,提供醫生預約、病床預約服務。對行動不便人員,開展免費送藥上門服務,防止、減緩慢性病患者病情惡化,減輕群眾看病就醫負擔。
健康管理,源頭預防。該縣實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推行“基礎包”“個性包”兩種模式,醫保基金和公共衛生分別拿出30元作為“基礎包”服務費,簽約醫生多勞多得、優勞優酬,提高了簽約服務質量和覆蓋面,實現了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簽約率、隨訪服務率兩個100%。扎實開展健康義診,每年對全縣488個村開展兩次健康義診,并為貧困人口免費配備40種常用藥,2019年義診群眾58.6萬人次,免費發放藥品價值212萬元,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明顯提升。
圍繞“防”字保健康,提升群眾健康水平
完善疫病防控體系。鄲城縣堅持基本醫療和公衛服務“兩手抓”,建立“醫療+公衛”協同推動落實機制,縣疾控中心、縣婦幼保健院分別向醫療服務集團派駐專職副院長,負責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婦幼保健體系建設,補齊了公共衛生短板;由縣中醫院牽頭,組建縣鄉村一體化中醫醫共體,建成19個鄉鎮中醫藥綜合服務站、298個村級中醫治療室,補齊了中醫服務體系短板。
提升群眾防病能力。全縣扎實開展健康促進“321”活動,實施“百名專家進百村、百名保健教師進百校”行動,成立健康扶貧巡講團,深入村莊、企業、學校、田間地頭,用快板、戲曲、豫東大鼓、琴書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黨和國家健康扶貧政策,宣傳衛生防疫防病常識,強化群眾健康意識,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從2018年的3.5%上升到2019年的15.2%。
有效防止疾病傳播。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實施衛生創建提質增效、城鄉環境衛生整治、公共衛生基礎設施提升、病媒生物控制等專項行動,以爭創國家衛生縣城為抓手,建設健康主題公園2個、健康步道6條和健康飲食一條街,每個行政村建成1個健身廣場,成功創建國家衛生縣城。倡導“掃干凈、擺整齊、坑塘清”9字標準,扎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群眾營造衛生健康的生產生活環境。
“我們將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的能力重要指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持續推進改革創新,完善體制機制,努力為健康中原建設貢獻鄲城力量。”鄲城縣長李全林說。
[責任編輯:馬玲]
中華龍都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