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項目建設增勢
本報評論員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項目則是支撐發展的“動力源”“千斤頂”。今天的大項目紛紛落地,明天的大發展才能勢頭強勁、勢能大增、勢如破竹。
在日前召開的全市領導干部大會上,省委常委、周口市委書記安偉同志強調,要找準載體抓手,全面推動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落實落細落地。要立足周口實際,以全面開展“三標”活動、積極實施“六增”行動為總抓手,奮力實現“五個轉變”。“三標”活動、“六增”行動是我們貫徹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和市第五次黨代會精神的重要方法論和實踐載體,其在工作統籌層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六增”行動中,排在首位的就是“以項目建設增勢”。“以項目建設增勢”之于周口發展的重要性同樣不言而喻。
項目是工作的抓手、發展的載體、轉型的“生命線”,沒有項目就沒有效益,沒有項目就沒有希望,沒有項目就沒有后勁。今年以來,全市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深入開展“營商環境提升年”活動,持續推進招商引資,不斷加快項目建設,在重點項目謀劃、推動、建設上,取得了明顯成效,全市生產需求持續回升、內生動力逐步增強、市場活力加快釋放、質量效益穩步提高。尤其是下半年以來,面對經濟恢復不及預期的嚴峻形勢,空前汛情和新一輪疫情疊加的嚴峻考驗,市委、市政府敢于擔當、攻堅克難,全市上下絕地反擊、全力突圍,取得了防汛救災和疫情防控雙戰雙贏,實現了“三季度拉平”的階段性目標,正在加力沖刺“決戰四季度、實現全年勝”。
“十四五”時期我市進入新發展階段,而在這一新的發展階段我們迎來了不少新機遇,同時也不可避免要接受新挑戰。當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動能不夠后勁不足的問題仍然突出。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必須在發展中解決。只有在項目建設上增強韌性、取得成效,我們才能“站穩腳跟、挺直脊梁”,提升舍我其誰的區域競爭力,奮力建成中原崛起新高地。我們要圍繞加快工業化進程這一主體歷史任務,堅持項目是第一支撐,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的工作導向,一切圍著項目轉、一切圍著項目干,迅速掀起“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的高潮,以項目建設大突破保持周口經濟發展的強勁勢頭。
項目的落地實施是結合實際因勢利導、順勢而為的結果,不能不切實際、強勢嫁接,不能信馬由韁、亂拍腦袋。要想讓項目建設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我們必須首先明確主攻方向。要立足周口實際,發揮周口優勢,圍繞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新興產業、謀篇布局未來產業,加快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要全面推進“1358”發展規劃,堅定實施工業強市發展戰略,圍繞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生物醫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型建材、現代物流、數字經濟等8大產業延鏈補鏈強鏈,推動產業不斷升級壯大。
規劃是宏觀的,但落實必須是具體的。我們要以“十大工程”為載體抓手,提升產業支撐能力,增強高質量發展后勁。實施以5G為代表的新基建建設工程,構建以通信網絡為基礎、以數據和計算設施為核心、以融合基礎設施為突破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體系;實施港城建設工程,推進“公鐵水空”互聯互通和多式聯運,把周口打造成多式聯運樞紐港;實施企業“三化”改造提升工程,大力實施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改造,力爭再形成2個至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實施現代物流產業建設工程,構建“通道+樞紐+網絡”現代物流運行體系,把周口打造成中原地區重要商貿物流中心;實施農產品全產業鏈示范工程,以周口國家農高區建設為抓手,把周口打造成三鏈同構、三產融合的示范區;實施文旅文創產業提升工程,圍繞伏羲、老子兩大文化主題,叫響“羲皇故都·老子故里”文化旅游品牌;實施生態水系連通工程;實施交通綠廊建設工程;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整縣(市)示范為抓手,把周口打造成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綜合保障基地;實施“中原菜都”打造工程,以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抓手,推動全市蔬菜基地化、綠色化、有機化、品牌化發展,叫響“中原菜都”品牌。
項目建設成績是發展成效的直觀報告,項目建設效能是干部作風和營商環境的真實寫照。我們要統籌做好規劃、審批、環評、用能、土地、融資、用人等要素保障工作,滾動推進“三個一批”,深入開展“萬人助萬企”活動,確保重大項目按照時序進度扎實推進,不斷用項目建設的新成效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①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