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鈺
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上,當“馬蘭花合唱團”44名孩子的聲音響徹國家體育場,他們用希臘語演繹的《奧林匹克圣歌》也抵達人心最柔軟的地方。打動我們的除了純凈、空靈的天籟之音,還有孩子們“虎頭虎腦”的質樸真誠、快樂自信。作為冬奧會開幕式上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間,這份意外和驚喜難能可貴。因為這些孩子全部來自太行山革命老區河北保定阜平縣城南莊鎮的五所鄉村小學,是真正的“大山里的孩子”。
如何讓一群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孩子從太行山深處走出,登上奧林匹克神圣而宏大的舞臺?這背后的故事耐人尋味,飽含著對革命老區和脫貧地區厚重的家國情懷,也承載著點燃每個鄉村孩子夢想的魄力和創新。
中國邁向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中,中國鄉村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育的力量改變了鄉村孩子的精神面貌,也給鄉村振興注入底氣和力量。滄海桑田,鄉村印記不再是羞澀與落后,反而可以成為具備文化感染力的特別存在。所以,我們應該更多地把關注的目光和展示的舞臺給予鄉村孩子。他們是中國美麗鄉村最好的詮釋者。
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總導演張藝謀在接受采訪時說:“中國的孩子、山區的孩子跟過去不一樣了。山區的孩子用希臘語演唱《奧林匹克圣歌》,這說明了一切。”這個節目向我們傳遞了一個鮮明而強烈的信念——在“一起向未來”的征程中,鄉村孩子應該享有平等的權利,美好的舞臺和機會應該向他們同樣敞開。“山里的孩子不是沒有天賦,缺少的只是機會。”正如馬蘭小學支教音樂老師鄧小嵐所說的那樣,只要被看到,被給予足夠的機會,鄉村孩子一樣會綻放令人驚喜的光彩。
現實中這份機會從何而來?相較于城里孩子對各種訓練、表演、展示“近水樓臺先得月”,鄉村孩子還缺乏很多基礎性的條件,他們更需要教育“燃燈者”照亮前路。從政府層面持續不斷地推動更多名師、名校長、名家走進鄉村學校,才可能為他們搭建起通往廣闊世界的橋梁。所以,當我們為“馬蘭花合唱團”的驚艷表現贊嘆時,還要看到鄉村學校在音體美教育等方面的短板,并為改變這一狀況做出持續不斷的努力。
對于絕大多數的鄉村孩子來說,他們還需要一個完善的鄉村教育生態來獲得成長,進而迎來并把握住更多改變命運的機會。所以,在師資力量、辦學條件、機會公平等方面,我們還要通過持續的“制度補血”來補齊鄉村教育的短板。例如,鄉村優秀青年教師培養獎勵計劃、銀齡講學計劃、擴大高校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招生規模等舉措還需要更大力度地落實,以推動鄉村教育面貌持續向好發展。
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這些美好愿景的實現與每個鄉村孩子的未來路緊緊聯系在一起。更多的機會公平和開放流動,可以讓鄉村孩子夢想的火把熊熊燃燒。鄉村孩子的道路越走越寬,鄉村振興的力量將會生生不息。
(原載《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