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侯俊豫 通訊員 李海泉 杜洋) 清香荷韻、火樹銀花……近日,在淮陽區伏羲文化廣場,近百架無人機組成的空中方隊,以天為幕,開啟一場令人驚嘆的“空中大秀”。當夜空中呈現一朵由無人機組成的荷花造型時,現場觀眾不由發出“太震撼了”的感嘆。
這場無人機表演,只是以“荷香周口 和美中國”為主題的“2022周口·淮陽文化旅游消費季”中的一項活動。此外,光影秀、國家非遺項目“打鐵花”表演、荷花主題漢服表演、中小學生集體國風操表演……一場場精彩活動精彩亮相,助推淮陽文旅產業蓬勃發展。
自“能力作風建設年”活動開展以來,淮陽區以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為載體,以創建河南省全域旅游示范區為抓手,堅持高位推動文旅文創融合戰略,積極融入“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和“道德名城、魅力周口”戰略,全面叫響“羲皇故都·水城淮陽”品牌,著力構建文化旅游發展新模式。
堅持高位推動,做好頂層設計
圍繞打造“中華朝祖圣地”“中國休閑福地”“國學文化源地”三張名片的發展思路,淮陽區堅持文旅突破發展戰略不動搖,全力把淮陽建設成河南一流、中原出彩、全國知名的文化旅游和休閑度假勝地,實現“一天看不完、兩天有景看、三天不想走,白天有地方看、晚上有地方玩”文化旅游城的總體目標。該區先后出臺《淮陽區“十四五”文化旅游規劃綱要》《周口市淮陽區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三年行動方案》《淮陽區全域旅游發展規劃(2021-2030)》《中華太昊伏羲始祖圣地旅游區總體規劃》等,站位全局,勾勒了文旅融合發展施工圖,為實現全區文旅聯動、錯位互補,真正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將文化資源轉變為旅游資源奠定了基礎。
創建國家5A級景區,打造精品旅游目的地
淮陽區加快推進智慧景區建設,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完善服務功能,不斷優化旅游環境。該區通過加快太昊陵景區數字化設施改造提升,建設智慧服務設施平臺,完成了太昊陵景區視頻監控全覆蓋、WIFI全覆蓋、門票掃碼入園、電子導游講解、LED大型數字信息發布屏等設施建設;完善硬件基礎設施,充分深挖淮陽地域特色,立足自身歷史文化底蘊,前瞻性布局,高標準打造龍湖·蘇花園、周口市游客集散中心、精品荷花苑、葫蘆島等一批項目,提高旅游區整體硬件水平;推進龍湖濕地生態治理,加快實施總投資12.04億元的龍湖濕地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項目,進一步改善龍湖濕地生態環境。
同時,該區通過加快景區周邊環境綜合整治,提升旅游服務水平和人員素質,打造整潔、舒適、安全的旅游環境。目前,“顯陵透湖”目標已初步實現,景區服務設施逐步完善,旅游從業人員的服務意識不斷強化、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擦亮文化品牌
淮陽區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內涵,加快推進“非遺+旅游”“非遺+研學”“非遺+文創”“非遺+演藝”融合發展,通過舉辦“淮陽文旅賀新春 沿黃非遺拜大年”“匠心傳承 云賞非遺”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宣傳沿黃九省非遺宏大能量,弘揚根親文化巨大力量,讓尋根問祖的海內外炎黃子孫能近距離欣賞獨具魅力特色的民俗文化,感受上古遺風。
該區大力塑造“周口荷花”文化旅游品牌,深入挖掘以淮陽荷花為代表的“周口荷花”文化內涵,充分發揮省“五朵金花”協作體作用,通過舉辦“周口·淮陽荷花節暨文化旅游消費季”活動,力爭成為繼洛陽牡丹、開封菊花后,又一在全省全國具有影響力的旅游花卉品牌和節慶活動。
該區依托“太昊陵”“平糧臺城址”“弦歌臺”等國保單位和“七臺八景”、時莊遺址等,推出中華文明探源研學游線,大力發展沉浸式文旅、演藝旅游,鼓勵發展夜游經濟、文藝演出、餐飲娛樂等,擦亮“羲皇故都”文化品牌。
發掘重要遺址資源,保護黃河文化遺產
為融入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圈,淮陽區積極推進平糧臺古城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謀劃實施總投資16億元的平糧臺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項目,規劃占地面積2500畝,涵蓋平糧臺古城遺址重點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建設內容主要有博物館、游客中心、停車場、遺址本體展示和遺址環境整治等,建成后將展示龍山文化時期的“方正之城”,充分證明中原地區具有方正的布局、嚴整規劃的房屋、完整中軸干道對稱的格局和完備的排水系統,為人們揭開數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古城面紗。
該區主動配合“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圍繞時莊遺址“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糧倉城”定位,做好夏文化遺址調查研究,謀劃實施總投資2.95億元、規劃占地面積158.1畝的時莊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項目。項目包含改造遺址博物館、改造游客服務中心、新建文化廣場服務設施等,項目建成后,對研究夏文化、認識早期夏王朝的社會組織結構、管理水平和國家治理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該區謀劃實施總投資4.5億元、規劃面積4.25萬平方米的淮陽博物館項目,集中保護展示淮陽出土文物,布設淮陽通史陳列,開設若干專題陳列,傳承展示非遺文化,多維度展示淮陽的悠久歷史和厚重文化,促進淮陽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可持續發展。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展示淮陽的金名片和城市會客廳,屆時4萬多件文物將走出庫房、走進展館,產學研一體的文物保護開發體系將逐步建立。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