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虹旭
在現代生態文明建設中,可持續城市設計理念成為了重要的社會發展依據。對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影響,作為人類活動最集中的地區,城市是不容忽視的。因此,如何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融入和體現可持續發展理念,提高生態環境質量,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了重要的研究任務和課題。
注重現代產業的轉型與升級,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到企業實踐當中去,推進能源資源、產業結構、消費結構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要大力實施環保技改項目,促進廢物綜合利用、能量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推進工業余壓余熱、廢氣廢液廢渣資源化利用,并積極開展節能降耗、能效水效對標等工作,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雙贏”。
倡導綠色生活方式,轉變消費觀念。要提高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識和支持度,從根本上引導居民改變傳統的消費方式,避免資源浪費,讓資源循環利用成為新的生活習慣,自覺踐行綠色生活理念。通過節能減排、低碳生活、環保消費等手段,可以降低個人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消極影響,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各項環保活動。要從小事做起,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盡量不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編織袋等。
合理開發利用城市資源。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生態資源的開發利用,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就是減少資源消耗、延長產品壽命、提高再利用率和再生產率等,使資源得以循環利用。要強化綠色低碳技術攻關,為培育壯大新興產業、開辟未來產業新賽道提供強大技術儲備,實現行業企業節能、節水、節材、減污、降碳的多重收益,在節能環保領域豐富新質生產力的表現形式。
要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觀,主動踐行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盡可能使用新能源技術,加強對現有資源的節約利用。重新規劃土地用地性質,合理規劃土地布局,優化土地資源利用率,提升土地的經濟效益。同時,加強對灌溉設施的監管,避免造成水系污染和水資源的浪費。還應該注重對森林生態、大氣生態以及山體礦產等資源的監管與保護。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與制度,建立健全資源銷售的政策與機制,鼓勵研發更多不可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手段。
實現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加強對人的可持續理念教育。應該通過各種渠道普及可持續發展的知識和理念,增強公眾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例如,可以通過媒體宣傳、學校教育、社區活動等方式傳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實踐方法。同時,應該鼓勵企業和個人積極參與環保活動,把綠色發展要求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生態文明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形式,通過系統地傳授生態文明理念和知識,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責任意識和創新能力,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學校應結合教育部門一同制定相關課程和教材,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日常教學中,從小培養孩子們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分享生動的環保案例,引導學生關注環境保護問題,培養他們的可持續發展意識。要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意識到人類的日常活動和城市發展建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害,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環境保護觀念,從日常小事做起,主動去保護環境與生態資源。
要利用多種新媒體手段,播放公益廣告,大力宣傳可持續發展理念。政府應結合各類企業部門,通過發放宣傳資料、舉辦講座等形式,向公眾普及環保知識,提高公眾對環保問題的認知。要對生態污染行為進行追蹤報道,推動環境質量的改善提升,積極推廣有效的可持續發展案例。要向群眾宣傳、講解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積極引導群眾主動參與保護當地生態環境,樹立環境保護意識。
制定相關政策法規,指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應該根據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制定相關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規,堅決破除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層次問題以及體制機制障礙,對準生態文明建設重點領域和突出問題真抓實改,不斷健全完善相關制度機制。企業作為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應該發揮帶頭作用,積極參與各類環保活動,將可持續發展理念引入企業文化中。
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是減少城市環境污染、減少資源能源消耗、構建良好人居環境、推動城市綠色高質量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應科學引導居民加強生活垃圾分類,減少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科學的生活垃圾分類、回收是循環化資源利用和末端低碳化處理的必要途徑,可有效提高資源循環利用率,降低碳排放。要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構建與出行距離相適應的綠色交通發展模式,提倡綠色出行。
(作者單位:河南科技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