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陳永團 臧秋花 通訊員 容靜) 近日,西華縣人民法院成功執結一起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案件。這起案件不僅涉及雙方當事人的財產權益分配問題,還牽涉到一對親兄弟的情感修復問題。
王某甲與王某乙系親兄弟,2024年5月6日,二人因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對簿公堂。西華縣人民法院判決王某乙拆除搭建在王某甲承包林地上的鴨棚。
王某乙不服一審判決,向周口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周口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維持原判。在二審判決生效后,王某乙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王某甲于2024年9月6日,向西華縣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執行法官受理該案后,及時向雙方當事人了解矛盾的基本情況,從情理、法理等方面,向雙方當事人闡述利害關系,但被執行人王某乙對涉案鴨棚權屬有爭議,抵觸情緒較大,致使案件一時陷入僵局。
“我們通過深入走訪,了解到雙方當事人積怨已久,都不愿意做出讓步。”西華縣人民法院執行法官張軍說,“如果依法強拆鴨棚,必然會導致王某乙遭受重大財產損失,而且會激化兄弟二人的矛盾,讓調解之路雪上加霜。”
張軍及同事經過綜合討論分析后,制訂了多角度、深層次的調解工作方案,邀請西華縣人大代表、有關部門工作人員和當地村干部參與調解。他們共同做王某乙及其家屬的思想工作,督促王某乙履行義務。同時,他們積極做王某甲的思想工作。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王某甲與王某乙最終達成執行和解。“之前說的租賃費用是8000元,現在給我6000元就可以了,我愿意便宜2000元。”王某甲說。
情法結合化干戈,多方協作促和諧。西華縣人民法院始終堅持因案施策、剛柔并濟原則,貫徹善意文明執行理念。在辦理這起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案件中,執行法官充分發揮當地村干部“人親路熟”的優勢,精準把握癥結,從法理、事理、情理著手,認真開展調解工作,有效緩和雙方當事人的對立情緒,實現案結事了人和。
近年來,西華縣人民法院不斷優化多元解紛工作機制,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行業調解協會調解員,共同為群眾提供更加便捷的多元解紛服務。該院持續打好訴源治理、執源治理、訪源治理三套“組合拳”,進一步完善訴調對接辦案機制,深入開展各類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提升解紛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將各類矛盾糾紛化解于未訴、止步在訴前,打造多元解紛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