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馬治衛 通訊員 張珍珍
昔日污水橫流、垃圾堆積的廢舊坑塘,如今碧波蕩漾、魚群嬉戲;曾經村民避之不及的“臟亂差”角落,如今成了村莊的生態亮點和惠民源泉。近年來,商水縣東城街道王溝橋村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為抓手,創新實施“坑塘變魚塘”惠民工程,實現了生態治理與民生需求的完美融合,讓村莊“顏值”煥然一新。
變“廢”為寶,坑塘治理激活生態資源
過去,王溝橋村的幾處坑塘因長期閑置、無人打理,成了名副其實的垃圾堆放點、蚊蠅滋生地,嚴重影響了村容村貌和周邊群眾的身體健康。
2021年年初,該村黨支部以黨建為引領,以人居環境整治為抓手,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建議,決定將坑塘改造與惠民工程結合起來,蹚出了一條“生態治理+集體養殖”的新模式。在街道黨工委的支持下,該村先后籌資40余萬元,清淤疏浚坑塘8600立方米,清理垃圾20余噸,并修建護坡、栽種綠植,配套建設管網排水系統。
昔日的“臭水坑”搖身一變,成為面積達12畝的生態魚塘。村集體成立管理小組,統一采購草魚、鰱魚等魚苗2萬余尾,由專人負責定期清淤、科學養殖,確保水質清潔、魚類健康生長。
共享成果,年末鮮魚免費送暖民心
“之前,村里說要養魚免費分給大家,我還不相信,覺得是‘畫大餅’,沒想到今年春節前真領到了活蹦亂跳的大魚!”村民張大爺笑著說。
每年春節前,該村都會舉行鮮魚集中發放活動,按戶免費發放給村里160余戶家庭困難的村民,戶均分魚超18斤。
“魚塘收益歸集體,村民共享‘生態紅利’?!痹摯妩h支部書記張彥民介紹說,“年底分魚既是對村民支持人居環境整治的反饋,也讓大家看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在好處。”
環境升級,美麗鄉村再添幸福底色
坑塘改造只是王溝橋村人居環境提升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該村同步推進植樹造林、垃圾分類、庭院美化等工程,村民自發成立環保志愿服務隊,制定“護塘公約”,曾經的衛生死角成了村民散步垂釣的新去處。
“環境美了,日子更有了奔頭!”村民李大姐感慨。隨著村莊“顏值”與“氣質”雙提升,不少在外務工的年輕人計劃回鄉發展。村黨支部正謀劃進一步盤活現有資源,壯大村集體經濟,讓惠民舉措可持續、見長效。
從“避之不及”到“人人看護”,王溝橋村的“坑塘變形記”是東城街道踐行“我為群眾辦實事”的生動實踐。一泓清水、萬尾鮮魚,承載著鄉村振興的民生溫度,更映照出黨群同心、共建共享的幸福圖景。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