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繼峰
在數字化浪潮席卷的當下,閱讀形式愈發多元化,手機讀書軟件、短視頻“知識速遞”等新興方式使信息獲取變得輕而易舉。然而,當人們沉迷于碎片化閱讀的便捷時,卻可能悄然陷入認知深度被消解的困境。
碎片化閱讀的本質是認知模式的代償性適應。面對海量信息的持續沖擊,大腦逐漸形成快速篩選機制,通過捕捉關鍵詞、依賴視覺符號完成信息處理。這種淺層閱讀模式雖然提升了信息吞吐效率,卻使思維長期停留在表面滑行狀態,最終導致認知框架的碎片化,看似積累了大量信息點,卻無法將其編織成完整的知識網絡,形成“信息充盈而思想貧瘠”的悖論。
認知深度的消解可能會動搖文明傳承的根基。人類知識體系的構建歷來依賴層累式思考,經典著作中的思想脈絡與邏輯演進,恰似樹木年輪般記錄著智慧的沉淀歷程。當系統性閱讀被拆解為孤立的“知識切片”,當綿延的思想長河被蒸餾為即食的“信息膠囊”,文明精髓便失去了滋養心靈的活性。思想傳承不再是潤物無聲的滲透,而是退化為機械的信息搬運,文化基因在便捷傳播中逐漸喪失其本真性與生命力。
抵御認知退化需構筑多維防御體系。個體應當樹立閱讀的自覺意識,在信息洪流中劃定深度思考的保護區,通過反復咀嚼與邏輯推演,將碎片信息轉化為結構化認知。教育體系需要超越知識傳授的維度,重點培育思維韌性,使學習者既能駕馭即時信息,又保有深耕思想沃土的能力。技術發展則需注入人文關懷,避免算法機制無限放大即時滿足的傾向,為深度內容保留生長空間。認知能力的重塑并非對技術進步的抗拒,而是人類在數字文明中保持主體性的必然選擇。
從文字載體到信息媒介,人類始終在技術變革中尋求認知平衡。當前需要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取舍,而是構建兼容并蓄的認知生態。當碎片化閱讀成為觸發深度思考的引線而非終點,當數字工具服務于思維進化而非替代獨立思考,人類方能在技術浪潮中守住精神的完整性。這種駕馭技術而非臣服于技術的智慧,正是數字時代不可缺失的生存自覺。②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