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三川匯流,風云際會。南寨、北寨和西寨,曾是歷史上周家口漕運鼎盛的象征。
老街換新顏,換來的是一道難得的風景。2024年,周家口南寨歷史文化街區成功入選我省第三批歷史文化街區,滿載故事的南寨如今芳容綻現,在“微改造”和“精提升”中,保留煙火氣、氤氳文化味,探索出一條新時代古城更新與現代生活共存的路徑,讓“歷史”和“文化”在這里攜手繪就文旅“新春天”。
□河南日報記者 方化祎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盧濤
李家當鋪院,青磚黛瓦流古韻;老皮件廠,復古懷舊工業風……行走在周家口南寨歷史文化街區縱橫交錯的街巷,不同時期的歷史痕跡在這里交匯。它們是歷史文脈的承載者,也是城市記憶的見證者。
如今,一個個從歷史時光里“醒來”的地標,是不是讓你眼前一亮、記憶翻滾?其實,周家口南寨歷史文化街區的魅力遠不止于此。作為我省第三批歷史文化街區,這里既有歷史的厚重,也有現代的活力,還有市井的煙火氣。
季春時節,生機盎然。記者多次來到棲身于沙潁河南岸的周家口南寨歷史文化街區,探尋漕運重鎮舊時光,感受這條歷史文化老街區的新活力。
重現老街新風貌
位于川匯區的南寨歷史文化街區長啥樣?2023年,周口啟動南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項目,范圍東至中州大道、西至濱江國際星城、南至西大街、北至沙潁河南岸,總面積26公頃,核心保護范圍4.12公頃,新街、老街、剪股街、南山貨街等街巷互通互連。在更新過程中充分尊重街區原有肌理,以碼頭—街巷為骨架,恢復城水格局,復興城市功能,延續歷史文脈。
建筑被稱為“凝固的藝術”,老建筑是從時光里走來的杰作。南寨歷史文化街區曾是周口商貿文化和漕運文化的重要空間載體,街區歷史文化遺存豐富,目前保留有古建18處、街巷11條。它們以百年長鏡頭,存錄著一個城市的流年記憶。
當“老街區”遇到“新發展”,守護好“周家口”的城市記憶成為重要課題。“合理布局文化、生活、商業和公共四大空間,是周家口南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工程的主要任務。”周口市沙南老街歷史文化街區技術服務單位工作人員繆俊說,街區具有獨特的資源稟賦,“活化”這些沉睡的文化遺產,關鍵在于要有創新保護與發展的思路。
在“修舊如舊”的原則下,南寨歷史文化街區已芳容綻現。以李家當鋪保護修繕工程為例,在“繡花式”修繕過程中,采用“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制、原做法”對房屋進行“延年益壽”,能夠保留的盡量保留,不能保留的,采用舊的瓦片、木料進行修繕,原汁原味保留古建的歷史風格。
無獨有偶,建于20世紀50年代的周口皮件廠也迎來蝶變,作為周口商業繁榮的見證,大煙囪、大水塔、舊廠房等承載了一代人的記憶,也見證了城市的進化。如今,門窗又穿新綠,灰墻上樹影婆娑……鑲嵌在城市肌體里的周口皮件廠被巧妙“整活”,將綻放出獨有的個性光芒。
為讓周口皮件廠更好地“活”起來,施工方在改造時打通了廠區道路,結合鋼結構的天橋、步梯等設施,打造完整的環形行走路線,讓各座建筑“牽手”,并在保留原有廠房結構和建筑風格的基礎上,將逐步引入書店、咖啡館等休閑業態,打造成潮流文化新地標,讓工業“銹帶”變“秀帶”,讓歷史文脈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
在南寨歷史文化街區的入口處,有兩座灰白色的建筑格外惹眼,游客中心是迎接八方游客的前沿陣地,城市展廳則將漕運重鎮的往事向人們娓娓道來。與它倆挨著的“鄰居們”也有來頭,分別是原川匯區財政局、原川匯區總工會、原川匯區人民法院的辦公樓,經建筑師的“點化”,它們將“變身”為獨具特色的景觀酒店。
如今,南寨歷史文化街區一期開工建設的項目已全部完成。目前正在推進二期市政配套、院落更新、文化氛圍提升等工程建設。項目總體進度已完成68%,修復并保護市級文保單位5處、省級文保單位1處,還打造了3處景觀公園,全面整治了6條市政道路。伴隨著城市更新,還有更多驚喜上新。
周口市沙南老街歷史文化街區技術服務單位負責人王新軍,一位江蘇人,操著口音頗重的普通話,卻能把掩藏于時光褶皺的南寨歷史信口道來。他介紹說,下一步他們將持續秉持工匠精神,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激發街區功能活力,提升老街品質,打造城市名片,助力街區成為老城歷史文化復興的文化傳承區、商業聚集區、文旅休閑區和居民宜居區。
堅守初心惠民生
“這所排房目前已變為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將為社區居民提供健康管理、醫療信息咨詢等服務。”在“煥新”后的白彥章故居,川匯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韓少華介紹道,修復采用“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制、原做法”的方式,最大程度保留歷史的原汁原味。
值得一提的是,曾經名噪周口的同仁醫院也將以同仁醫館的名義歸來。而這只是實現南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活力再造,讓“居者安、近者悅、遠者來”的一個縮影。
4月17日,在位于新街的微管廊施工現場,工人們干得熱火朝天。為彌補街區基礎設施缺口,供水、供電等管線以微管廊的形式隱藏于地下,杜絕了反復開挖“拉鏈路”現象,做到還路于民。“路寬了,燈亮了,環境好了,人氣旺了,這日子咋不幸福呢!”70歲的吳振英老人站在家門口喜笑顏開道。
城市更新的目的是“讓生活更美好”。在高質量推進莊行老街改造提升中,通過實施新街、老街、文化街核心區域民居院落及立面改造,充分尊重居民改造訴求,在延續街區肌理基礎上,提供滿足群眾不同意愿的改造方式,塑造整體風貌,完善設施配套,讓老街區里的居民過上現代生活。
建筑無言,生活有聲。71歲的市民李憲法一有空就到西坑生態公園溜達,這個曾經被公認為臟亂差的西大坑,如今成為附近居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現在這里是集生態旅游、體育休閑、親子娛樂、商業街區于一體的經濟綜合體。”周口市沙南老街歷史文化街區城市更新項目負責人楊智嶺說。
如今,像李憲法一樣,遷走的居民釋放了空間,為改善基礎設施和植入新業態創造了條件。留下的居民延續了原有的生活形態,老街的文化、個性和精神也得以傳承。這折射出只有充分尊重本土文化,尊重原住民的選擇,才能讓他們成為街區改造的參與者,從而實現共建、共享、共治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普濟門下,由400多塊磨盤鋪設而成的臺階錯落有致,傾聽著來往市民的腳步聲;小渡口、大渡口處,碼頭、糧包、排樁陸續“歸來”,閃爍著周口漕運文化、商貿文化的時代烙印……眼下,老街區正“變身”為兼具文化審美、情感體驗的新載體,堅守初心惠民生“理想圖景”愈發具象化。
升騰濃濃煙火氣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暮色籠罩著整個周口,卻罩不住周口人想要撒歡的心。周家口南寨歷史文化街區另一番天地的門被徹底敲開,來往的行人和車輛融進被燈光照亮的夜色中,燃起一縷別樣的“人間煙火”。
鮮嫩多汁、色澤焦黃油亮的羊肉串發出滋滋的“邀約”,回頭率極高;冰涼爽口、奶香十足的申記雪花酪,承載了老一輩周口人的記憶……位于南山貨街“臂彎”處的大十字街小吃城,是市民游客近悅遠來的勝地。這里既留住了老街區的靈魂,又升騰著夜經濟的活力。
“曾經臟亂、條件較差的小吃城,變得整潔干凈,衛生條件煥然一新,生意比以前更紅火了。”申記雪花酪制作人丁娜說,作為青年一代,有義務更有責任把周口特色小吃文化傳承下去,讓回鄉的周口游子和外來游客都能嘗上一口地道的周口味。
如今,21家攤主在這里解鎖了街區改造升級帶來的新體驗,熱鬧繁忙的場景每天都在上演,成為周口“夜經濟”板塊上的一塊閃亮拼圖。這背后是注重商業業態與市民生活互動交融的生動實踐。“改造既保護了街區的原味、原貌、原住民,又改善了群眾生活環境,豐富了街區業態。”楊智嶺說。
不久前,在南寨歷史文化街區正北方的濱河渡口文化帶上,一個古色古香的茶館悄然開張,市民游客坐在靠窗處品茗之時,可一覽三川交匯處的獨特魅力。“這里的視野非常好,沙潁河上來來往往的貨船也是一道風景,周口很棒。”商丘小伙賈小印贊嘆道。
如何讓街區的煙火“磁吸力”綿延不絕,在新時代大放異彩?這需要培育一批布局合理、業態豐富、輻射范圍廣的夜間經濟載體,并利用節慶和消費熱點,舉辦特色文化旅游活動,激發更多活力十足的文旅新體驗、新場景,升騰城市“煙火氣”,讓城市文旅持續“圈粉”,進而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時間長河奔涌向前,南寨歷史文化街區卻仿佛“逆齡生長”,在歷史的傳承與創新中,擘畫“道德名城 魅力周口”城市新圖景。“重生”的南寨,雕刻著漕運重鎮的歷史繁華,承載著幾代人的難忘記憶,也將為周口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原載于2025年4月23日《 河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