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轉
“五一”假期,陜西榆林交警對外地游客違停車輛貼“祝福罰單”不處罰的新聞引發熱議。在文旅產業成為城市發展新引擎的當下,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入“寵客”行動,變“流量”為“留量”,用“人情味兒”為城市增添吸引力。
柔性執法策略是一種“寵客”表現,更是城市治理智慧的生動體現,是為城市繪就溫暖底色的有益探索。本質上說,城市治理的溫度,不在于對某一群體的優待,而在于通過精細化、人性化的公共服務溫暖所有人。一座溫暖的城市,受益的絕不僅僅是來客,也是居住在這里的人們。
誠然,柔性執法存在邊界問題,比如,對待本地居民與游客可能存在差異化政策,造成本地居民權益的讓渡,甚至會加劇本地居民與游客的隱性對立。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進一步完善柔性執法機制,在賓主之間找到結合點、平衡點,做到“主客相宜”。
比如,城市管理者要明確柔性執法的具體情形、適用對象與執行程序,避免執法的隨意性。要將柔性執法與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同步推進,增加城市的承載力,讓城市有足夠的空間容納更多游客,更加主客相宜、宜游宜居。要建立公眾參與的評價機制,讓本地居民、游客等多方主體共同參與規則制定,避免政策善意成為“少數人的狂歡”。
柔性執法的價值不在于“免罰”本身,而在于以人性化治理喚醒公眾對規則的自覺遵守。有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叫做“馬太效應”,即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換言之,當人們因柔性執法感受到城市的善意時,就會意識到真正的文明,不是依賴政策“寬容”,而是源于內心對文明的向往和秩序的敬畏,就會自覺遵守規則、維護秩序。②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