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堂 張文博 鹿斌
“秣陵”的來歷及含義
秣陵原是南京的古地名。據唐朝許嵩《建康實錄·輿地志》記載:“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東巡至江乘渡,望氣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氣。因鑿鐘阜,斷金陵長隴以通氣,至今呼為秦淮。乃改金陵邑為秣陵縣。秦之秣陵縣城即今縣城(南京)東南六十里秣陵橋東北故城是也。”這段記載大意是:秦始皇三十六年,他帶領文武百官到國境東部視察,行至南京附近,和他一起去視察的有個望氣者(風水先生),向秦始皇稟報:“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氣,要出天子。”秦始皇本想從他開始以至萬代都由自家人當皇帝,五百年后,這里要出天子,自己打下的江山不就覆滅了嗎!于是,下令開鑿鐘山,挖斷金陵長隴,將這股氣脈除掉。他開鑿的這條河,后稱秦淮河。同時,把“金陵”改為“秣陵”。
秣陵的“秣”字,本指牲畜的飼料或指喂牲口,在這里是“抹”的通假字。“秣(抹)”是除去、抹煞、勾銷的意思,“陵”就是土山,這里指南京的鐘山。所以“秣陵”二字的含義,就是把“金陵的天子氣”除掉的意思。在秦始皇看來,除掉了金陵的天子氣,就不會再出天子,自己打下的江山就可以萬世長存了。這就是“秣陵”的來歷和含義。
項城為何也稱“秣陵縣”
秣陵既是南京的地名,為什么項城也稱秣陵縣呢?這是南北朝東魏時的事,史書上記載得很清楚。唐朝李吉甫編著的《元和郡縣志·河南道八》記載:“東魏孝靜帝以淮南內附置北揚州,理項城。乃于項城僑立北丹陽郡及秣陵縣。”北宋樂史編著的《太平寰宇記》記載:“……后魏得之又立為陳郡。至天平二年(公元535年)以淮南內附于此,置北揚州理項城,以居新附之戶。”這和《魏書》《隋書》里的記載是一致的。
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戰亂年代,北方人民流徙到南方的長江流域,在那里寄居,保留著原籍貫的州、郡、縣,成了僑民。同樣,南方人民流徙到北方的潁水流域,也保留著原籍貫的州、郡、縣。所以,東魏在項城就僑立了北丹陽郡及秣陵縣,以安置淮南新歸附的人民。這種僑立的州、郡、縣有些有實土,有些并無實土。秣陵縣雖有實土,但只在縣治附近,且非常狹小。清乾隆十二年編寫的《陳州府志》“沿革”上說:“至東魏,于項城置北揚州、丹陽郡及秣陵縣。”并記載了當時南北相互僑立的許多郡縣名稱。還說:“其余南北僑立,疆屬改易,不可勝記。”這些史料都說明,南北朝時期,東魏在項城確實僑立過秣陵縣,但不是改項城縣為秣陵縣。
項城老城為何改稱“秣陵鎮”
隋統一了南北朝,東魏在項城僑立的秣陵縣自然也不存在了。
項城,西周春秋時期是項子國。漢高帝時稱項縣,至隋文帝,將項縣加“城”字,始稱為“項城縣”,縣城原在今天的沈丘縣槐店鎮(原名槐坊店)。到了明朝宣德三年(1428年),典史劉墉因潁河決堤奏遷,縣城才從槐坊店遷到殄寇鎮,即今秣陵鎮(秣陵鎮原為南頓縣殄寇鎮)。
民國時期(約1939年),項城縣城內設立中心小學,如果命名“項城中心小學”指的范圍過大,不恰當,因項城歷史上曾僑立過秣陵縣,于是就把這所小學命名為“秣陵中心小學”。這是自隋以后第一次啟用“秣陵”。
后來(約1940年),國民黨縣政府改區為鄉鎮時,把縣城命名為“秣陵鎮”。1954年,項城縣委、縣政府遷駐水寨鎮(今項城市治所)。原縣城先后稱“城關鎮”“城關區”“城關人民公社”“老城人民公社”“老城人民公社城關鎮”。1981年12月,項城縣人民政府以項政發(1981)110號文件轉發周口地區行署(1981)173號文件通知:“省人民政府同意項城縣秣陵鎮由社轄鎮改為縣轄鎮建制。”
以上只是秣陵鎮的來歷和含義的簡要說明。至于有人說“秣陵”是過去戰爭年代糧秣堆積如山,故名“秣陵”,或說,因項城縣城城墻缺一角,故稱“秣陵”,還有其他多種說法,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些都是主觀猜測,是沒有根據的。